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父親的音樂人生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先父劉燕當,江西贛縣人,自小成績優異,少年離家至杭州求學;民國卅三年響應青年從軍號召,在杭州入伍。後又嚮往與喜好音樂,於民國四十年考進政工幹校(現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身)第一期音樂組,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。父親之後持續專研音樂領域,取得教育部頒授的教授資格,擔任音樂系第三屆系主任至民國七十一年卸任,並續留系上任教至民國八十一年;從入學到退休,一待就是四十個寒暑。
 早年國內音樂教育研修環境艱苦,教學資源不足,父親運用公餘時間,自修英文、德文、義大利文、日文等語言;翻譯國際音樂之重要文獻著作,做為上課的教材。父親備課教學所寫的譜例,直到現在依然是父親的學生們津津樂道的珍貴回憶。
 父親翻譯的科普蘭所著《怎樣欣賞音樂》、出版《中西音樂藝術論》、《中國音樂史綱》等書,也是幾十年來各大專院校及中學音樂班學生們,有關音樂史和樂理的重要課本或參考書籍。
 另外父親深感民族音樂對家國、主義的重要性,也出版《德弗夏克傳》研究專著,又在退休後攜家人赴捷克旅行,將已絕版的著作贈與德弗夏克紀念館,成為該館甚為珍重的中文典藏書籍。
 特別的是,父親與音樂系蔡伯武老師於民國五十五年起,在「軍中之聲廣播電臺」(即現今漢聲電臺)共同製播「音樂花束」節目,並在次年(民國五十六年)榮獲第三屆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大獎的殊榮。
 父親又於民國六十五至七十一年擔任音樂系主任期間,鼓勵系上學生從事文藝音樂創作,如大合唱《龍族之聲》和國內第一齣中文原創歌劇,也就是民國七十一、七十二年在北高演出、動員逾三百人的《雙城復國記》,都是當時與政戰學校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 在音樂教學上,除了音樂系通識課程《音樂史》和《音樂欣賞》之外,父親也體悟古典音樂的哲學底蘊,認為「音樂欣賞牽涉的背景就是歷史,要更高深就需牽涉評論,而評論就需要有美學修養」。因此,父親也努力系統化《音樂美學》課程,在國內音樂界享有極高的評價和尊崇。
 在父親的學生眼中,父親是一位治學嚴謹、一絲不苟的音樂文人大師;而在我們孩子輩的眼中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親書桌前的一盞檯燈、整牆的書籍,以及許多書頁和便簽上,他用多國語文寫下的各種註記,彷彿等待父親下一回翻閱時,還能再提筆添加。
 在我與弟弟的孩子們眼中,爺爺是慈愛、沉靜和博學的,會手把手的教孫子在院子裡種植、收割韭菜;於男孩子的喧鬧中依然能靜靜閱讀;餐桌上永遠記得準備孫子愛吃的脆皮五花肉!
 很慶幸,我們的孩子大都繼承了父親與母親的音樂基因,在音樂專業領域上亦有諸般成就,我想這會是雙親最大的驕傲。
 今年的春天,九十五歲的父親譜寫完了專屬於他的人生樂章,也畫下辛勤耕耘音樂教育的休止符,至天國與母親相聚。我們以父親和同為政工幹校音樂系畢業的母親吳玉和等倆人名義,在政戰應用藝術系音樂組成立了獎學金。這樣的鼓勵,相信會給後期學弟妹們,以及代代相傳的音樂人,繼承前輩鑽研聆賞音樂旋律的專注認真風範,並期盼在現在和未來的復興崗,一直迴響下去。
 【作者速寫】劉翼翹(劉燕當主任長子),臺大電機系畢業,美國德州大學博士,太空總署噴射動力實驗室工程師。
 
(點閱次數:390)